1)第三六八章 武侯祠_大宋之重铸山河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成都筑城最早应该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张仪、司马错先后筑造府南城、府西城。

  后来秦国蜀守李冰修造都江堰之后,将成都平原变为天府之国,城池的规模也就愈发大了。

  正是因此,刘邦才能以之为根基,与项羽抗衡,最终夺取天下。

  益州才能逐渐兴盛,成为西南富庶之地。汉末之时,可以让刘璋偏安一隅,让刘备以之称雄一方。

  锦官城的说法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的,蜀锦天下闻名,曾是蜀汉王朝的重要财赋收入,故而专门设立锦官和锦官城来保护生产。

  自此,锦官城便成了这座西南大城的别称。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诗中的成都甚是优美,让人心向往之。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有了“天下之富,扬一益二”的说法。

  五代纷乱,战争不断,但主要是中原和北方之地。

  前后蜀控制下成都并未遭受战火袭击,后主孟昶为花蕊夫人在成都遍植芙蓉,每到深秋,四十里为锦,据说这是锦城的另一个由来。

  如果早来两个多月,便能一睹繁花似锦的盛景,遥想当年花蕊夫人在芙蓉花间的优美舞姿。

  大宋初年,蜀中是遭过劫难的,无论是王全斌灭蜀之后,管理不当引起的混乱。还是后来王小波那场声势浩大的叛乱,都曾对蜀中造成极大破坏。

  不过天府之国的底蕴犹在,所以稳定之后恢复起来很快,不过数十年便成为大宋最富庶的州府。

  徐还当真满心好奇,想要一睹锦官城的繁华风貌,但看到道路两旁森森柏树之时,他打算先去做另一件事。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徐还想起了杜工部名垂千古的诗篇,武侯祠就在成都府南门之外,由此路过,岂能不祭奠诸葛武侯

  早在白帝城时,司马靖便有过交代,入蜀之后第一件事便是武侯祠祭奠诸葛亮。

  诸葛亮在华夏人心目中的形象很高大,即便这年头还没有耳熟能详的三国演义,读书人亦对其甚为敬佩。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是臣子尽忠的至高体现,历朝历代的皇帝会有意无意宣扬提倡,臣子们也甘之如饴,欣然以为楷模。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能给出这样的评价,足以代表天下读书人的一种态度。

  尤其是在蜀中,诸葛亮在百姓眼中是宛如神明一般的圣人,地位和意义非同小可。

  而且诸葛亮对于当前局势,对于徐还本人而言,还有一层特殊的意义北伐。

  昔年诸葛亮出祁山北伐,意图攻占秦陇,入关中而取中原,匡扶汉室。

  这一路线、方略与徐还北伐抗金,收复失地的战略十分相似。

  一个即将北伐的将领,来祭奠曾经北伐的先驱,别有意义。

  从而蒙上一层“继丞相之遗志,讨入侵之金贼”的光环,多一分道义和传

  请收藏:https://m.bqe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