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一三章 临阵换将_大宋之重铸山河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临安西北侧的防务,最重要的几处重镇便是楚州、江州、江宁和镇江。撤

  换了楚州张浚、江州赵鼎之后,张俊立即安插了自己人,确保对阵西军的最前线掌握在自己手中,安全暂时无忧。而且如此一来,江宁的吕颐浩与镇江的韩世忠便在他们势力的包围之中。继

  续换?

  秦桧和张俊当然想要如此,留着二人迟早是个不安定因素,将淮南,江南彻底掌握在自己手中才放心,可实际操作却并非那么容易。

  其一是密集临阵换将,对于军心士气,以及局面的影响很大。下层的将士是考虑不到那么多的大局,以及上层因素,只知道这些将领都是大宋数一数二,战功赫赫的武将。

  突然大批撤换,难免人心惶惶,如此严重后果,他们不得不考虑。再

  者便是吕颐浩和韩世忠二人不同于张浚和赵鼎,前者曾在川陕为将,后来回到临安担任宰辅,在江南之地并无自己的军事根基。赵

  鼎虽曾担任枢密使,但在地方任职的时间都不长,亦没有什么根基。吕颐浩和韩世忠则不同,早在苗刘之变前他们便驻守地方。在

  军中都有自己的亲信力量,颇有根基。吕颐浩当年驻守之地正是江宁,韩世忠则是在秀州,但金军入侵江南之时,便移驻镇江。

  黄天荡一战更有不世之功,江南水军与镇江要塞便一直掌握在他手中,已经经营多年。因为苗刘之变护驾有功,赵构一直对其颇为信任。

  若非因与高阳王府有姻亲之约,恐怕早在朝中有更高的位置,但始终没有动摇其军中根基与影响。这

  样两个实权派将领,可不是那么容易动的,仓促之间反而适得其反,必须徐徐图之。

  更何况,宫中太皇太后韦氏、甚至是庆国公竟然也反对立即替换二人。如

  此考虑倒不见得是为了稳妥,而是为了需要平衡。

  虽然倚仗秦桧和张俊才有机会扶上小皇帝,掌握大权,感恩戴德的同时,皇室对两位权臣还是有所提防的。韦

  氏可以不在乎杀子之仇,却必须的关心自己的生死安危。如果秦桧与张俊一手遮天,她可就完全是傀儡了,粘上鱼肉,任人宰割。有

  过宫廷和流亡经历的韦氏并不想如此,所以必须要有适当制衡权臣,有些许自保的手段和力量。

  张浚和赵鼎虽然罢黜了兵权,但在韦氏的支持下,二人也回到了临安,在朝中担任参知政事和尚书之职。

  为了明升暗降,掌握兵权,秦桧和张俊不得不答应。在临安,眼皮子底下,他们不担心张浚和赵鼎能闹出什么幺蛾子。相

  反还可以二人的职位营造出重臣支持小皇帝,维护临安的氛围来,有利于稳定局面,所以便答允了。轮

  到韩世忠和吕颐浩的时候,韦太后和庆国公却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不可操之过急。毕竟徐还的

  请收藏:https://m.bqe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