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9.登坛_不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带着怨意的语气,明显是对燕王不满,但又没有对抗的胆子。

  “既然是燕王殿下的谕令,那肯定是有些道理的。”

  “呵呵,什么道理?他不过就是怕咱们都跑了,没法筹措钱粮,才把咱们都绑在这,本来若只是湖翻涨水,挨一挨也就过去了,可这飓风又来,咱怕是得跟那些泥腿子一样,把命给交代在这里了。”

  “那不至于吧,燕王这不是要祭天么,只要飓风不来,最多七八天这水也就退了。”

  “哈哈哈,祭天能有用!?你还真当他是诸葛孔明,有呼风唤雨之能么?”

  “这玩意也就糊弄一下那帮草民罢了,咱们可多少都是读过圣贤书的,子曰,敬鬼神而远之,这燕王倒好,还妄想操纵天象!”

  “嘿嘿,反正闲着也是无聊,就看看咱们的燕王殿下能整出什么幺蛾子……”

  这些地主老财压根就不信祭天能消灾解难,之所以肯花钱来这,纯粹是抱着看戏的心态,甚至内心还等着燕王出丑。

  说起来,大宋官府有个传统,就是一旦发生灾难,就会向当地富户强制派捐,要他们拿出钱粮赈济灾民。

  这个做法,或许在后世人看来,是侵犯私人财产权,但换个角度来说,许多富户之所以富,也是剥削草民而来。

  当然,具体执行的时候,向谁派捐,派多少,又要看当政官员的人品了,这里面也存在一些猫腻就是。

  人品不好的,那自然是亲疏有别,欺软怕硬,而比较刚直的,就一视同仁,就算是权贵也免不了被派捐。

  比如在历史上的几年后,临安饥荒,市面上买不到米,时任临安知府的马光祖就找上了赵孟启的生父荣王,从他手上‘敲’走了三万石粮食,救活了许多人。

  相比于明末时,崇祯想派捐却弄不到几百两银子,这个时代的权贵虽然也自私自利,但风气或许稍微好上那么一点点。

  和其他官吏相比,燕王的派捐就狠得多了,那是所有较大地主家的存粮都被‘借’走了,这些阔佬自然对他不满。

  至于普通百姓,想法就要单纯得多了,知道燕王要为他们向上苍祈愿,先不管有没有用,单这份心怀百姓的心,就能令他们感动。

  “燕王殿下不但英武,还仁德,等他坐了江山,咱们小民的日子肯定会好起来。”

  “说到英武,咱们殿下可是真了不起,我大姑她二表舅的儿子那天就在城上,他亲眼看见殿下提着一柄八十斤重的大刀,单手一轮,就砍倒一大片铁甲叛军,眼见着几千叛军就要冲上城头,殿下手中一挥,就炸出一枚天雷,几千叛军就灰飞烟灭……”

  “呀!那雷是殿下放的啊!?俺也听到了,啧啧,那可比天上的雷还响百倍哩,原来殿下有此神通,那今日登坛,一定能把飓风赶跑,哈哈哈,那咱们可就安逸了。”

  

  请收藏:https://m.bqe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