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1.文与武_不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好不容易才走出来,那重文轻武就成了整个社会各阶层的集体愿望。

  当时的赵大,也是兵变上位,看过那么多国破家亡的同行前辈们,心里面怎么可能不害怕。

  要说,他的杯酒释兵权并没有错,不管对赵氏皇族还是天下百姓,这都是个正确的选择。

  从赵大的所作所为来看,他的意思绝对不是要用文人压过武人,削减尚武精神,他是认为武人只能管兵,绝不能干政,想要建立一个文武各施其职的平衡政府。

  后世的绝大多数强国,其实都是按照这一思想来处理文武关系的。

  赵大只是不让武将染指中央权力,他本身就是武将出身,怎么会不懂武力的重要性呢,因此他对于守边大将依旧给与足够的权力和信任,保证了军队的战斗力。

  只可惜,赵大暴毙,接任的赵二是个文人,也没赵大看得远,又经过高梁河一败,暴露了他军事才能上的不足,武功不足以压制那些宿将,皇位有些坐不住了。

  于是,赵二从此大肆提高文人待遇,帮助他来压制武人,极力打消整个国家的尚武精神,虽然是带来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和平发展,文化经济腾飞,但同时也为北宋后来外战弱势埋下了祸根,空有无比强大的军事储备,却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经过靖康之耻后,大宋的统治阶级都被打醒了,意识到了重文轻武的弊端,不得不暂时放松对武将的束缚,提高武将的地位,授予他们较大的权力。

  南渡初期,武将可以出任宣抚使,安抚使,成为封疆大吏,统管军政,紧急时还有便宜行事之权,可先斩后奏。

  武将权势膨胀,大大增强了宋军的战斗力,在与金国的战争中多次取得大胜。

  但是有些武将自持军事实力,渐渐跋扈起来,轻视朝廷,像刘光世、张俊等屡有抗旨不尊之事,而岳飞又和赵九妹政见相左,引发猜忌,还有苗刘兵变这类事情,从而激化了武将与文臣、与皇权间的矛盾。

  这一来,被武将支配的恐惧感,再次击碎了统治阶层脆弱的心灵,赵九妹开始重建禁军,收束兵权,加强了对军队统帅的防范,也不单止武将,还包括进士出身的统兵文臣。

  实际上,大宋的重文轻武,主要是为了压抑武将,防止武将飞扬跋扈,但不是轻视武备和军队,每年的财政收入有七八成都砸在了军队里。

  只是将乃军之魂,被过度压制和防范的武将,就不再有主观能动性和进取心,抱着混日子的心态,这军队战斗力自然就无了。

  赵孟启正是明白这个问题,所以才想着组建新军,探索一条既能合理约束军将又不影响战斗力的路子。

  这很难,不过他多了近千年的见识,参考后世那么多成功和失败的实例,总会找到可行的办法,而给予军人以崇高荣誉,正是

  请收藏:https://m.bqe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