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百五十四章 如此跋扈_重生之全能学神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建筑,华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以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把农业当作立国之本,极度重视农业,而商人不仅会加剧社会流动还会成为影响统治的不稳定因素,因此愈发被统治阶层打压,古之巨富,如明沈万三,清胡雪岩莫不如外。

  从对于经济的贡献来看,商人显然要比工匠高,然而统治者却有自己的考虑。不是所有的统治者都像管仲一样出身商贾,大部分的士大夫打心底里鄙夷商贾,认为他们是祸国殃民的逐利小人。比如《汉书》中就主张道:“故民弃本逐末,耕者不能半,贫民虽赐田,犹贱卖以贾……驱民而归之家,皆着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商人较强的流动性以及它对于百姓的吸引力是一个极度不稳定的因素,所以即使商业对于繁荣国家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华国古代的历朝历代依旧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士农工商从对于平民的划分转变为尊卑排序。在户籍制度出现并完善以后,四民制度其实已经成为一种概念,不过统治者显然是需要这种概念的。统治者需要将社会阶层划分为“士、农、工、商”四种阶层,且士要在最前面,以体现示人阶级的特权和地位,农则紧随其后,体现出统治者对于农业的高度重视。工匠在古代并不受重视,所以还要排在农后面。而商贾在奉行重农抑商的古代,自然只能排在末位,被归为“四民”当中的“贱籍”。所以,中国古代社会阶层分为士、农、工、商,是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亦是统治者的需要。

  可想而知,在出士致相的现实与重农抑商的国策下,从政和经商的差别早已不言而喻,唐·韩愈《顺宗实录二》:“诸色人中……达於吏理,可使从政者,宜委常参官各举所知。”宋·苏轼《赐许将赴阙诏》:“卿敏而好学,达於从政。”也都表达出了从政的优越性,权力是男人最好的外衣古往今来便是真谛。

  这样的社会环境一直持续到1978年后,计划经济体制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当市场经济成为社会主体,商人的社会地位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商人成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商人参政议政已经成为社会常态,甚至排名世界前列的企业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而全社会对于财富的追求也愈发强烈,普通百姓除了崇拜政治权利外也会对商人的生活产生好奇,要不然也不会有什么福布斯华国百富榜和胡润百强企业家这些榜单的出现了,“马爸爸”这个称呼的产生也从侧面反应出华国社会对财富的追求与崇尚。

  俗话说的好,一流的人才从政,二流的人才经商,说不定,你随便在政管院里遇见一位教授,他

  请收藏:https://m.bqe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