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6章:马嵬驿_一枪刺回大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听到宋通的问话,段晏不屑地说道:“规定是规定,实际却未必如规定。”

  朝廷规定:丁男给永业田二十亩,口分田八十亩,其中男年十八以上亦依丁男给。老男、笃疾、废疾,各给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各给口分田三十亩。

  永业田必须种植桑、枣、榆等树木。口分田,就种植各种农作物。

  凡授田者,每年缴纳粟二斛(每斛约一百斤),稻三斛,谓之租;

  每年缴纳绢二匹,绫、絁二丈,布加五之一,绵(缫丝、纺丝的下脚料,可以做冬衣的填充物,如同后来的棉絮)三两,麻三斤。非蚕乡则输银十四两,谓之调;

  用人之力,每年二十日,闰加二日,不役者日为绢三尺,谓之庸。

  听着段晏的话,宋通笑着说道:“不都是如此吗?”

  段晏摇头苦笑道:“这看起来很美的事,在实际施行中,却并非如此。”

  首先遇到的,就是田地分配数量不足的问题。

  唐代多以一家五口组成家庭,以均产粮食一百斤计算,连吃喝带衣物等开销,就需要最低三十亩田地,才能养活一家人。

  但现在实际分配的土地,也多在三五十亩。这些土地,更还要缴纳各种赋税。丰年还好,若遇到灾年,一家人的生活,立即陷入困顿可知。

  另外的问题,就是皇亲贵戚,以及各级官员的占地。亲王百顷、一品职事官六十顷,直到九品官的两顷地。

  想想也就知道,有权势的人,为了便于管理土地,必会尽可能将自己的土地接连成陌。他们的地连成了片,必然使得原有的主人——那些即便获得同样数量土地补偿的,普通老百姓的田地,因此变得零散。

  有史可证的是,这样的事情并非罕见。唐初期,百姓的田地,大多还能以十亩连接在一起的形式存在。后来就分散得多,甚至有的人家,出现了有的地块,居然在一二十里,甚至百里以外的荒唐事。

  宋通听了段晏的话,慨叹不已:“百姓真是不易!如此一来,对于田地的日常劳作,就不易精心了。或者是这块地种麦,那块地中粟,或者是豆类。”

  “是啊!除此以外,听起来租、庸、调并不为多。但那是每年都要上缴的死数字,若是遇到灾年,或者家中婚丧嫁娶等事,再要应付起来,就有些捉襟见肘了。”段晏的语气里,现出焦躁不安。

  陈晖在一旁劝说道:“好了,说这些也无甚用处。好在你头脑精明,也能做些贩售粟麦的小生意。以后,日子都会好起来的。”

  段晏对着夜色长呼口气,脸上也就现出笑意:“都说困守一个地方,会使脑袋变得呆傻。我来长安不久,也就想出了改善生活的好主见。”

  宋通“哦”了一声,饶有兴味地问道:“如何呢?”

  段晏神秘地对他笑了笑,这笑脸在夜色中显得

  请收藏:https://m.bqe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