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六百零七章 文盲城主_平凡的明穿日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算是没做过官,甚至连治理一个县城的经验都没有,碰到此种理论上的问题一点辙也没有。

  第二条是重农,这是徐灏最为重视的地方,不过一看之下也不过如此。

  重农之道在于黜技巧之民,绝娱玩之物,使天下非耕不得食,非织不得衣,则游食之民,无益之工,莫不尽归农桑。西山东海之旷土,莫不辟垦。则人人皆有恒产桓心,虽遇水旱饥谨,不为大害;即奸豪窃据,煽惑居民,必无舍生产之乐而蹈万死之途以应之者。安民弭乱之道,莫不由此。

  徐灏没说话,中国人永远都摆脱不了对土地恒产的挚爱,而哪怕是工业化完成了,农业也是一个国家的核心命脉,简单一句话,没有粮食吃,什么都是空中楼阁。所以参谋部和太祖皇帝的理念一脉相承,他没有去反驳,固然有所偏颇,但粮食耕地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第三条是慎刑,尤其是最后一句的若一动重桎梏,轻罪重刑,使不幸而犯微过者,畏刑甚于畏法,以致初而逃匿,继而拒捕,大而啸聚负偶,费粮劳兵,滋酿大患,可不慎乎!

  徐灏对此深以为然,明朝连年都有起义,不就是刑罚太重的缘故?缴纳不起税赋不跑等什么?

  指着第四条的薄赋,徐灏满意的道:“写的好,穷奢极欲,虽尽天下之财犹不足。抑私养民,稍捐耳目之好而有余。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富在百姓,虽有凶荒,不烦赈济,可免流离结聚,所省极多。可以送到朝中诸公的手里了,也让他们品评一下。”

  顾庶等人顿时露出笑容,有年轻人悄悄抬手相互对掌,一番心血没有白费。

  “薄赋养民,诫保国消乱之正道也。说得好,说得好。”徐灏琢磨再三,学学满清也不错,提笔在上面加了四个大字,“永不加赋!”

  第五条是敦礼,这个不消多说,文明道德建设是必不可少的。第六条是养士,也不消多说,徐灏一个愿望就是提高全民识字率,让所有的孩子能都念书,这是一个现代国家走向强盛的基础。

  顾庶眼睁睁看着公子把第六条彻底划掉,问道:“这是为何?”

  徐灏解释道:“你们写的不错,但太狭隘了,你们每个人都反对过去门阀制度,推崇人人都能读书的科举制,可你们扪心自问,如今的科举制是否就是放大版的九品中正制呢?读书还是少数人的权利。

  这所谓养士无非就是指的你们这些人,你们私以为只有和你们一样的人,才是士,也只有你们才配济世安邦,我可有说错?你们已经违背了圣贤所说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宗旨,人为把汉人分成了三六九等,希望你们能把士扩展到整个民族,让所有人都有读书识字的权利,最起码让所有孩子能够读上书。”

  接下来的辩才,无论才之大小,智之广

  请收藏:https://m.bqe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