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〇八章 一次考验_大宋之重铸山河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先看条件,后论结果。

  秦桧这个逻辑,有一定道理。

  之前百官的争论主要集中在要不要,能不能主动夺回中原,以及其利弊。

  不管怎么说,都是将来时,是可能性。

  可能性是参考因素,目光长远,全盘考虑是对的。

  但决定因素始终是条件。

  要不要举起一块千钧重物,前提是有没有足够的力气;是否拒绝和谈,自行收复失地,前提是有没有那个实力。

  军事上好像如火如荼,一片大好形势,徐还与岳飞似乎也有这个能力。

  但战争从来不单纯依靠刀兵决胜,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这是自古以来的至理名言。

  说到底,战争是国力的较量。

  如今的大宋只有半壁江山,且山河破碎,连最为富庶的淮南、江南都遭遇战火,元气大伤,更别提匪患叛乱的荆湖。

  眼下整个大宋,还算周全的也只有蜀中。

  若非天府之国富饶,根本无法支撑秦陇、荆襄两线开战。

  战事开启,粮草靡费可不是小数目。

  成都府路转运使赵开对朝廷也有奏报,蜀中原本充盈的常平仓已经被掏去了一半。

  如今才是暮春时节,等到秋收之后仓廪才能有所补充。

  故而赵开曾上疏表示,请求三司从江南其他地方调运粮草前往荆襄,蜀中暂时只能供应秦陇前线。

  而今,这些成了秦桧的依据。

  钱粮不足,如何开战

  加征赋税

  往常或许可以,但这几年战火不断,百姓生计本就困顿,赋税徭役本就繁重。若是继续加征,不体恤百姓,很有可能

  荆湖钟相、杨幺之乱才过去不久,前车之鉴,不可不防。

  后院起火,远比前线战败严重的多。

  秦桧这个“先条件”的说辞,似乎确实有理有据。

  但也有人表示不敢苟同,有反对意见。

  赵鼎道:“关中、荆湖南北两路收复,皆是产粮之地,自去岁开始,南方鱼米之乡再无战事,快速恢复。

  朝廷勒紧腰腹,可否挤出一些钱粮呢毕竟机会难得,错过了,恐怕有得等多年。”

  “赵枢相所言不无道理,确实是好机会,不过朝廷也确实有艰难之处。

  若一鼓作气,确实能收复两京倒也罢了,若是战事旷日持久”

  秦桧停顿片刻,低声道:“官家,臣以为是战是和,也有必要听听前线各位将帅的意见。

  如果各位将帅有把握快速击败金贼,夺回两京,倒也并非不能孤注一掷

  毕竟我大宋兵马战力更胜往昔,听闻徐驸马在关中新制火器,渭滨一战,神器建功,没准能无往不利。”

  秦桧这番话听着颇有道理,但张浚等人却听出了别样意味。

  孤注一掷,这样的用词本就耸听。

  再者,让前线将领表态,是战是和,这不是为难人吗

  大宋武人一直被看轻,直到这几年国家危亡,战事不断,才多少有些起色,也唯有开战时方

  请收藏:https://m.bqe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